一年一度秋风劲,又是橙黄橘绿时。金秋时节的村村寨寨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农民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灿灿秋实。伴随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村小二”“农业家政员”等新型农业生产服务队伍也纷纷投身“三秋”生产,闹活了龙陵农村一方经济。
“村小二”销售忙
入秋以来,碧寨乡梨树坪社区杨辉经营的天猫优品服务站一片热闹景象,工作人员有的上线销售农特产品,有的在包装产品,有的在配送购进的商品。这是一家夫妻档微店,现有员工5人,还兼营广告业务。
2016年,在外地打工的杨辉和妻子段菊馨返乡创业开办了微店,当上了“村小二”,线上与百余户电商连线,把当地的农特产品销售出去;线下与50多名农民经纪人和种养加工业大户结为利益共同体,通过他们组织货源上线交易,每年线上销售达200多万元,购进300万余元,闹活了一方经济。
天宁村村民何开果是当地长期经营农特产品的“经纪人”,她牵头成立了龙陵县金泉水核桃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14户,建立了网上商店,开通了“金泉水”QQ群和微信,在网上发布农特产品市场信息,依托电商平台抱团闯市场。同时,还办起了核桃初加工厂,带动当地群众种植核桃3000余亩,通过订单形式实现产销一体,使他们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今年,在核桃价格下跌的境况下,何开果向当地农民伸出援手,通过电商平台为核桃寻找商机拓宽销路,缓解了农民核桃销售难的问题。
在龙新乡雪山村电子商务服务站,10多个村民正在签领网购的商品,“村小二”彭佐英介绍:“中秋节到国庆节前后是网购旺季,村民们卖了秋熟作物手里有了闲钱便来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和节庆物资,也有网购农用物资的,每天要收到20多个包裹,线上销售主要是茶叶、核桃、干菌类,既方便了群众,我也挣到了钱。”
目前,龙陵县有“村小二”1000余人,依托电商平台,一台电脑(手机)“商”天下,线上与国内诸多商家连线,线下与广大种养加工业大户连接,搭建起产销桥梁,畅通了流通渠道,让广大消费者收益多多。
“家政员”业务广
一场秋雨过后,龙山镇横山村村民尹国能的石斛园里一片繁忙景象,10多位农民正在对石斛进行后期管理。领头的杨押顺说:“再过两个月就收割石斛了,秋季管理技术性很强,我这支‘农业家政队’为附近几个寨子的1000多亩石斛园提供种植、田间管理、收割等配套服务,农活都安排到国庆节了,收入不错。”
进入秋季,龙陵县1万多名像杨押顺这样的“农业家政员”被东家请来西家请去,为种养加工业大户和缺劳力的农户提供“三秋”生产服务,闹活了广袤的田野。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龙陵县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大规模的劳务输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务工从商的农民为了不让土地撂荒,纷纷寻找“土地保姆”打理土地,于是“农业家政”应运而生。农业家政队一般都是懂技术、会管理或有农业机械的农民,也有耕地少的农村富余劳力,夫妻结伴、亲朋结伙组合为队,为客户提供生产服务,收取数额不等的费用,既让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劳力派上了用场,又为客户解决了生产中的困难,实现了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合理配置。
平达乡茶叶业主陈开宇经营着400多亩茶园和一个茶叶精制厂,入秋以来,每天有30多名农业家政队员到陈开宇的茶园从事采茶、除草、施肥等工作,每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勐糯镇大寨社区村民赧安光是农机专业户,有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多种农业机械,他牵头组建了农机服务队,每年为附近村寨的农民提供代耕代种服务,收入不菲。
农业家政还向畜牧业延伸,镇安镇镇北社区“草根兽医”杨家昌被300多户村民聘为家庭“签约兽医”,为他们提供畜禽科学养殖、疫病防治、短期育肥等配套服务,成天忙得不挨家,收入不错,心情也不错。
本报记者 雷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