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36条具体政策,被外界称为“家政36条”。《意见》明确,将通过发展员工制企业、推动家政进社区以及开展家政培训提升行动等方式,实现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7月11日 《工人日报》)
当下,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家政服务这项“旧时王谢堂前燕”,也随之“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朝阳产业,此项专业化家庭服务也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熟知、接受。职业保姆、育婴早教、维修搬家、钟点服务等多类型、全方位的市场供给,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体系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有效缓解了社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的压力和负担。
然而,在为民众提供了个性化和安全便捷的服务享受的同时,家政服务业的多样化快速发展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同样不容小觑。行业规范化程度欠缺、家政公司多以个人中介为主,且资质不齐、家政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专业素质不高、多数家政工个人权益保障不到位等现实问题,不仅使雇主与家政工个中矛盾不断,由此引发的纠纷事件频出,更成为了影响、制约家政市场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行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家政36条”的发布与实施可谓是一场涤荡目前家政市场各种乱象的“及时雨”,其中提出的“家政工员工制”“加强岗前培训和‘回炉培训’”等措施,不仅乍一面世便“圈粉无数”,更是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家政工和雇主的“双赢球”。
一方面,就家政从业人员而言,这是一项惠举。目前,多数家政工都是通过家政公司“中介制”的不规范用工方式与雇主建立联系的,然而,在这种“中介合同制”下,员工与雇主二者之间建立的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一旦出现家政工个人财产、人身安全等受到损害的问题,公司、雇主、员工三方的权利义务很难界定,家政人员往往在此时成为了“没娘的孩子”,陷入雇主、公司“两不管”的尴尬境地。而此次出台的“家政36条”,将发展员工制作为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关键,这就为家政服务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更好保障从业者和消费者利益建立了长效机制,对于家政服务真正转向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针对提高家政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而提出的加大岗前培训和“回炉”培训工作力度的意见,对于有效补齐目前家政人员整体服务质量不高,专业素质、技能不强等自身“短板”,解决家政服务产业的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相比总是“慢半拍”的窘境,恰有“奇效”。
另一方面,对于家政服务需求方,也就是雇主而言,这亦是一项惠民工程。打开“家政36条”对于雇主的“红利礼包”不难发现:“逐步完善家政服务行业的标准和规范,研究制定信用评价、服务分类等标准”“推动改善从业人员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规范和完善从业人员体检服务,引导发展家政商业保险”等措施,正是“治疗”以往家政无标准、服务不规范等“顽疾”的“良方”。由此,不仅让让劳动者干的安心,更让消费者用得放心,完美化解了因家政服务质量缺乏衡量标准而频发的雇主与家政工的“双输”纠纷事件。
“前程渐觉风光好,琪花片片粘瑶草”。笔者坚信,随着“家政36”在各地的规范落地,假以时日,家政行业必然会进入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良性发展的快航道上来,而措施有力、监管到位、服务成熟等各方面的保障愈发完善的良好趋势下,也必然会催生家政从业人员与雇主之间越来越多的“良性互动”,使二者间“双赢”的硕果遍地开花,任君采撷。
文/安星予